智能云修补
使用说明
光学遥感影像在成像过程中易受大气云层及其阴影的干扰,导致部分地面信息缺失。云覆盖区域的地物无法被有效捕捉,同时云影区域也会影响地表反射率,导致地物光谱特征发生畸变,影像色彩失真。这些问题可能在后续影像分析中引发地物误判,从而导致结果准确性下降。
为高效应对上述问题,SuperMap iDesktopX 提供了交互式云修补功能。该功能支持自动识别并手动编辑待修补的云区范围,同时可灵活指定替补影像数据,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快速完成影像修补与替换。
使用本功能时,请注意以下事项:
- 确保待修补影像与替补影像具有相同的像素格式、波段数和坐标系。
- 待修补影像需已完成正射校正。
SuperMap iDesktopX 2025 Update1 版本开始支持。
功能入口
影像处理选项卡->数据管理分组->智能云修补。
操作说明
-
启动功能
点击影像处理选项卡->数据管理分组->智能云修补按钮。
-
设置待修补影像
支持以下四种方式添加影像,格式包括:.tiff、.tif、.img、.pix。
- 添加文件:选择本地文件夹中的单个或多个影像文件。
- 添加文件夹:选择本地文件夹,将自动获取该文件夹及子文件夹中符合格式的所有影像文件。
- 添加清单:选择本地清单文件(*.csv),将根据清单文件信息批量获取符合格式的所有影像文件。
- 添加镶嵌数据:选择当前工作空间中已经打开的镶嵌数据集。
若通过前三种方式添加,需设置输出数据源和数据集,以镶嵌数据集形式管理待修补影像;仅使用镶嵌数据集时无需设置。
完成待修补影像添加后,点击下一步按钮。
-
设置云区范围
- 数据来源:
- 已有数据(默认项):选择现有云区矢量数据所在的数据源与数据集。
- 云检测:依据掩膜像素阈值自动识别云区,处理时间较长。
- 输出结果:指定云区范围数据存储的数据源和数据集。
- 编辑云区:点击结果数据集右侧的编辑按钮,即可在地图窗口中手动修改云区范围,具体操作请参考对象编辑。
完成云区范围设置后,点击下一步按钮。
- 数据来源:
-
设置替补影像
- 添加替补影像:添加方式同待修补影像。
- 设置替云区范围:同样支持已有数据或云检测两种方式,系统依据该数据筛选和排序替补影像(无云优先)。
完成云区范围设置后,点击下一步按钮。
-
确认与调整替补影像
系统自动推荐替补影像,并以列表形式展示。选中某一行记录后,可在右侧的预览区域查看替补影像、云区范围等。
- 重新指定替补影像:点击替补影像列单元格的下拉按钮后,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重新指定替补影像。
- 从列表选择:在下拉选项中找到并勾选(复选框选中即为启用)所需的替补影像。
- 从本地添加:点击更多按钮,浏览并选择本地目录中的影像文件进行添加。
- 调整替补影像顺序:点击替补影像单元格下拉按钮->选项右侧的上移箭头,即可调整替补影像的顺序,系统将按此新顺序执行修补。
- 预览区域说明:
- 显示替补影像:用于控制替补影像的显隐,便于查看替补影像的效果。默认不选中,即不显示替补影像。
- 显示云区:用于控制是否显示云区范围数据,便于查看替补影像是否能有效覆盖此区域。默认选中,即显示云区范围数据。
- 全幅显示:预览窗口支持通过滚动数据实现缩放浏览,此复选框支持回退缩放预览,以查看全局效果。
完成云区范围设置后,点击下一步按钮。
- 重新指定替补影像:点击替补影像列单元格的下拉按钮后,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重新指定替补影像。
-
执行云修补
- 匀色方式:
- 自适应匀色(默认项):是一种自适应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色彩一致性处理方法,无需指定匀色模板,即可自适应对影像进行处理。
- 不匀色:即不进行影像匀色处理。
- 外扩范围:系统将先基于外扩距离对云区数据进行缓冲处理,再基于缓冲后的范围执行修补,确保云区被完全覆盖。默认值为0,单位为px。
- 羽化像素个数:设置影像拼接处的羽化像素个数,默认值为0。
- 输出路径:设置替补结果影像的存储路径。输出的结果数据包含以下内容:
- 无云影像文件夹:存放待修补影像中所有无云影像数据。
- 有云影像文件夹:存放待修补影像中所有有云影像数据。
- 已修补影像文件夹:存放已完成云修补的影像数据。
- Cloud.udbx数据源:存放待修补影像的云区范围数据。
- 替补预览:设置预览分辨率后,可通过右侧的预览按钮查看影像替补效果。
完成所有参数设置后,点击确定按钮,即可执行影像云修补操作。
- 匀色方式:
相关主题